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喜讯,我国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与突破。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介绍,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重构,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国家不仅加强了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中央事权,还优化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地方事权,进一步健全了中央和地方协同工作的体制机制。此外,国家还建立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对知识产权领域重点任务的推进力度和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形成了更为强大的合力。
在专利转化运用方面,我国全力推进相关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专利转化运用的难点和堵点,我国加快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梳理和盘活,完成了134.9万件存量专利的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了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并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进行了精准匹配和推送。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产业化率。
在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专利法实施细则得到了修改和完善,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等全面落地实施。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需要,我国还持续完善了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审查政策。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发明专利的平均审查周期已经缩短至15.6个月。同时,我国在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布局建设了76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和4家产业分中心,累计指导案件达到1783件,帮助企业挽回了258亿元的经济损失。
这些新进展和新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未来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