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和乡村的魅力所在,不仅承载着居民的日常活动,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空间建设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功能的完善、尺度的适宜以及活动的支持,而是更加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感知,对开放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社区价值以及遗产价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价值,我们通常称之为“可感知的情绪价值”,它们与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现代城乡公共空间的新内涵。
在全球范围内,顶尖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往往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不仅与核心文化产业紧密相连,更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它们不仅是城市气质和品位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集聚力、辐射力和传播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强调将美术元素和艺术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以提升城乡的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这一理念在雄安新城的规划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根据《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致力于塑造“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形象,既继承了传统中华空间文化和营城规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这里,自然、传统、智能与当代元素完美融合,共同构成了城市当代公共空间的典范。
此外,城市更新正成为当前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形式。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一批与国家战略和城市治理理念紧密相连的标志性文化公共空间,如“一江一河”项目、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更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发挥了复合性载体的作用。特别是黄浦江两岸的城市空间更新实践,充分展示了空间更新实践与文化建设机制在城市治理宏观导向中的适配性和催化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已成为推动城乡公共空间创新治理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文化与城乡空间建设的融合,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城乡公共空间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