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正在体系化推进。自2020年5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以来,浙江的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5家单位作为试点单位,积极探索“赋权+”成果转化路径。
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依托“赋部分所有权+作价入股”机制,将科技成果的部分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转化积极性。2022年,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团队凭借“一种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的技术秘密”的70%所有权,成功入股杭州一企业,获得了12%的股权。学校留存的30%成果所有权则以“入门费+里程碑付费”方式获得现金收益,实现了学校与科研团队的共赢。
此外,浙江还积极探索“赋使用权+创新创业”模式,允许科研人员在创办企业中自主使用成果,日后收益分成由学校与科研人员协商约定。这一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积极性。
“安心屋”打消“不敢转”顾虑
国有资产管理的束缚一直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浙江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安心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范式。
“安心屋”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审批全流程电子化,高校院所的成果管理、转化审批、收益分配、上市交易等都在统一平台上完成,全程留痕,确保了转化过程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同时,通过“安心屋”实施转化的成果及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既保证了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属性,又建立了单独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刘杰就是“安心屋”的受益者之一。他通过“安心屋”先后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的10年长期使用权,用于自己创办公司的金刚石微波等离子产品研发。在“免费试用”的基础上,刘杰所在公司于2024年8月30日与学校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购买了上述3项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如今,该公司已形成五款金刚石装备系统,相关产品年产值近两千万元。
浙江经验引领全国
截至目前,浙江省累计有250余家机构近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成果转化审批周期从平均58天压缩至30天。浙江的“安心屋”模式为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外,浙江还发布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了路径支撑。浙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先使用后付费”方式上,浙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下一步,浙江将继续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将从突出市场导向、深化集成改革、做强科技金融等方面入手,为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