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4亿多人口的宏伟画卷中,9亿多城镇人口与近5亿乡村人口共同编织着国家发展的多元篇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对我国城乡关系深刻理解的体现,更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深切呼唤。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近10年间,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比2012年末大幅提升了13.06个百分点。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各地政府推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随迁子女教育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以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让城市的大门更加敞开。
与此同时,乡村建设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的提升、5G网络的广泛覆盖,以及“村BA”“村超”“村咖”等文旅消费新业态的兴起,不仅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也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使得乡村逐渐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后花园”。在东部发达地区,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的互动融合,更是吸引了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农业农村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补齐这一短板,必须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匹配。同时,要深刻认识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城乡价格“剪刀差”,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城乡差距,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挑战。
为此,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城乡间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县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应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坚守农村土地改革底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避免资源浪费。
展望未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将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并进提供强大动力。到2035年,一个更加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初步形成;到本世纪中叶,这一体制机制将成熟定型。这不仅是时间的规划,更是行动的召唤,要求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下好统筹发展一盘棋,推动城乡并肩前行,共同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