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三水街道立足区位优势,以产城融合为战略支点,通过空间重构、服务升级与人才驱动,探索出一条"产业社区化、服务均等化、人才共享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提供了创新样本。
一、空间重构:从园区到社区的产城融合实践
面对传统工业园区"产城分离"的痼疾,三水街道创新实施"1+N"空间发展模式,以1个核心产业园区为引擎,辐射带动N个社区睦邻中心建设,构建起"5分钟产业生活圈"。在空间布局上,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将产业功能区与居住生活区进行有机缝合:
园区社区化改造:在产业园区嵌入人才公寓、创业咖啡、共享办公等生活服务设施,推动单一生产空间向复合型产业社区转型。例如,通过植入智慧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使传统制造园区升级为"24小时活力社区"。
社区产业化赋能:将社区睦邻中心打造为创新创业孵化器,引入电商直播基地、非遗工坊等产业载体,让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某社区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建设的文创产业园,已孵化32家小微企业,带动周边居民就业超200人。
这种"产业进社区、服务进园区"的双向渗透,实现了空间功能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质变,让城乡空间边界日益模糊。
二、服务升级:全龄友好型城乡服务网络构建
聚焦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三水街道以"全域化+全龄段+全周期"为靶向,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城乡服务共同体:
服务阵地全域覆盖:打造"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服务矩阵,建设15个"睦邻客厅",集成党群服务、健康诊疗、托育养老等30项功能,形成"10分钟生活服务圈"。
精准服务全龄覆盖:针对"一老一小"推出"银龄学堂""四点半课堂",面向中青年建设"创客驿站""技能夜校",为新市民开发"语言咖啡角""文化融入计划",年均服务超8万人次。
服务供给全周期管理:运用大数据绘制"民生需求热力图",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智慧服务模式,使服务响应速度提升60%。
通过服务资源的城乡统筹配置,三水街道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达98.6%,真正实现了"城乡差别在服务中消弭"。
三、人才驱动:开放型智力生态圈培育
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变量。三水街道创新实施"双核驱动"人才战略:
"双招双引"协同机制: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联动考核体系,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同步配置人才团队,对高端人才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创业扶持。近三年累计引进硕士以上人才236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2个。
"城市合伙人"计划:面向全球发布"英雄帖",以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12名行业领军人才担任"产业镇长",其主导的智能制造项目带动本地企业技术升级率达85%。
乡土人才振兴工程: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通过"田间课堂""云上农校"培养本土技术能手387名,让"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构建起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旋转门",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结语
三水街道的实践表明,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农村城市化",而是通过空间、服务、人才的深度融合,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叠加。当产业园区升腾着烟火气,社区空间跃动着创新因子,人才活水在城乡间自由奔涌,一个"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融合发展之路,为新时代城乡关系重构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三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