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头连着百姓的“养老钱袋子”,一头系着社会的“稳定压舱石”。面对群众对养老保障的深切期盼,上饶市人大常委会以“广调研、摸实情、解民忧”为抓手,将监督“探头”对准城乡居民养老领域,通过“解剖麻雀式”调研,精准把脉制度短板,为推动养老保障提质增效注入人大力量。
一、躬身入局:用脚步丈量民情温度
养老保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上饶市人大组建由社会建设委员会牵头、省市人大代表参与的专题调研组,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在田间地头、村居院落、服务窗口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在政务大厅“察窗口之困”:调研组在上饶市政务服务中心看到,社保窗口日均接待量超300人次,工作人员疲于应对政策咨询与业务办理。“培训跟不上政策更新速度,群众反复问、我们反复答,效率低还容易出错。”一名窗口人员的无奈,折射出基层经办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在田间地头“听村民之惑”:玉山县村民老张的困惑颇具代表性:“听说养老保险年年涨,但具体能领多少、怎么算,村里也没人讲明白。”调研发现,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部分群众对缴费档次、待遇测算、政府补贴等核心问题“一知半解”。
在座谈会上“聚部门之智”:婺源县座谈会上,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直面问题:待遇水平与群众期待有差距、政策吸引力不足导致参保扩面难、部门数据壁垒影响服务效能……一条条建议直指痛点,为调研提供了“靶向坐标”。
调研组带着问题下基层,带着思考返机关,累计走访12个县(市、区)、37个乡镇、68个村居,收集群众意见236条,形成“问题清单”42项,为后续监督找准了“靶心”。
二、精准把脉:以问题导向深挖症结根源
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抽丝剥茧”。上饶市人大代表们以“解剖麻雀”的细致,从政策设计、经办服务、群众认知三个维度剖析问题根源。
政策吸引力不足:制度设计待优化
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基础养老金标准与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升不匹配。部分群众反映“缴15年和缴30年待遇差别不大”,导致“多缴多得”激励效应不明显。此外,集体补助、社会捐赠等多元筹资渠道尚未有效激活,制度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经办能力薄弱:基层服务需提质
窗口人员流动性大、业务培训不足,导致政策解读“跑偏”、业务办理“卡壳”。部分乡镇社保所仅有1-2名兼职人员,既要负责参保登记、待遇申领,又要承担其他民政工作,难以做到“专岗专责”。数字化服务覆盖率低,部分偏远地区群众仍需“跑腿办”“排队办”。
政策知晓率低:宣传普及待加强
宣传方式单一,多以张贴公告、发放手册为主,缺乏针对性、互动性。部分群众对“个人账户”“缴费补贴”等概念理解模糊,甚至误认为“养老保险是政府福利,缴不缴费都能领钱”。
三、靶向监督:以人大担当推动破局突围
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上饶市人大常委会以调研成果为支撑,打出“监督组合拳”,推动养老保障从“有”向“优”升级。
聚焦“钱袋子”:推动待遇提标扩面
建议政府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探索与缴费年限、集体经济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例如,对连续缴费超过15年的群众,每多缴1年增发一定比例的基础养老金;鼓励村集体对参保村民给予补助,财政给予税收优惠。
聚焦“服务力”:强化基层经办能力
推动建立“市级统筹培训、县级常态轮训、乡镇以干代训”的分级培训体系,确保经办人员政策“一口清”、业务“一手准”。加快“智慧社保”平台建设,推广“掌上办”“就近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聚焦“知晓度”:创新政策宣传方式
制作“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小程序”,群众输入缴费年限、档次即可预估待遇;开展“社保政策进万家”活动,组织“银发宣传员”“大学生村官”入户讲解;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以案例解读、情景剧等形式普及政策。
四、长效护航:以制度创新筑牢保障根基
养老保障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推动建立“人大监督+政府落实+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建立“年度审议+专题询问”监督机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纳入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计划,定期听取政府专项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询问,督促部门限时整改。
构建“人大代表+基层网格”联动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挂钩联系村居,定期收集群众诉求;依托基层网格员开展政策宣传、问题反馈,形成“群众点单、代表督办、部门落实”的闭环。
探索“保险+服务”融合模式: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保障,开发“养老+健康”“养老+护理”等补充保险产品;推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参保群众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增值服务。
结语
养老保障是民生之依,更是民心所系。上饶市人大常委会以调研为“桥”,以监督为“剑”,既直面问题“揭短亮丑”,又建言献策“开方抓药”,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真正成为群众的“安心锁”“幸福伞”。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实践,彰显了人大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也为新时代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上饶样本”。在人大监督的持续护航下,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幸福图景正在赣鄱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