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头连着百姓的“养老钱袋子”,一头系着社会的“稳定压舱石”。在上饶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与推动下,一场以“扩面提标、协同增效、服务升级”为核心的养老保障变革正悄然发生。从田间地头的政策宣讲到社保大厅的流程再造,从村集体补助的试点探索到跨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化作城乡居民晚年生活的温暖底色。这背后,是人大监督与政府执行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生领域的深情绽放。
一、织密保障网络:从“应保尽保”到“愿保尽保”
养老保障的广度,决定着社会公平的深度。上饶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为“指挥棒”,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征缴跑出“加速度”。通过将参保任务纳入县区综合考评、建立“未参保人员数据库”、开展“敲门行动”精准动员,全市新增及净增参保人数创历史新高,覆盖网越织越密。
在广信区某村,社保干部对照数据名单逐户走访,用“方言算账本”打消村民疑虑:“缴3000元一年,政府补贴160元,缴满15年退休后每月能领近600元,比存银行划算!”村民老张听罢,当场补缴了多年欠费。如今,全市参保率从92.3%跃升至95.6%,更多城乡居民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晚年生活有了“兜底之网”。
二、鼓起养老钱袋:从“国家提标”到“地方加码”
养老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群众对制度的信任度。上饶市人大监督推动“国家提标”与“地方创新”双轮驱动,既落实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升政策,又鼓励县区“自我加码”、探索多元筹资。
在横峰县,4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启动补助试点,村民老李的账户里每年多出200元集体补助;在婺源县,9602名群众通过个人资助政策一次性补缴保费,累计金额达3.38亿元,退休后待遇显著提升。某村村民王大姐感慨:“以前觉得缴社保是‘肉包子打狗’,现在集体出钱、政府补贴,自己再添一点,退休后每月能领800多元,比种地还稳当!”从“政府单方输血”到“多方协同造血”,养老钱袋子越来越鼓,群众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三、优化服务体验:从“信息孤岛”到“数据通衢”
服务效能的提升,是养老保障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上饶市人大监督推动人社、税务、公安等部门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参保缴费提醒”“待遇申领直通”等机制,让群众办事从“跑断腿”变为“指尖办”。
在信州区社保服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小陈熟练操作新系统:“以前查个信息要翻半天档案,现在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几分钟就能办完业务。”更让群众暖心的是,社保干部化身“政策快递员”,在春节返乡潮、中秋团圆季走进村居,用“方言小品”“短视频”讲清政策。某村村民李大娘笑着说:“以前觉得社保政策像‘天书’,现在干部用‘存钱罐’打比方,我一听就懂!”
四、凝聚监督合力:从“单向发力”到“同频共振”
养老保障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监督—执行—反馈”的闭环机制。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季度调度、半年评估、年度考核”制度,组织人大代表暗访抽查,对整改不力的部门下发《监督意见书》。某县因“集体补助推进缓慢”被约谈后,迅速成立工作专班,3个月内实现试点村全覆盖。
与此同时,人大代表化身“民情联络员”,在村居设立“社保监督岗”,收集群众诉求。省人大代表毛巧云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认证待遇资格,推动建立“上门认证+视频认证”双通道。一位独居老人感慨:“干部带着设备来家里拍照,几分钟就办好了,比儿女还贴心!”
五、沉淀幸福温度:从“制度设计”到“民心所向”
监督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评判。在上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变革正化作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在鄱阳县某村,村集体补助让65岁的张大爷每月多领150元,他给孙子买了新书包:“这是集体给的‘养老红包’,得让娃娃记住这份情!”
在德兴市社保大厅,返乡务工的小伙子小刘为父母一次性补缴保费:“以前觉得社保是‘老年人的事’,现在看政策这么好,赶紧给爸妈办上!”
在万年县,社保干部用“参保收益计算器”帮村民算账:“缴2000元一年,退休后每月多领120元,活到80岁能多领近3万元!”村民们听罢纷纷提高缴费档次。
这些故事背后,是人大监督与政府执行的“双向奔赴”,是制度温度与民心温度的“同频共振”。正如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所言:“养老保障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心中的踏实。我们监督的每一步,都要让这份幸福更稳、更暖。”
结语
从“应保尽保”到“愿保尽保”,从“国家提标”到“地方加码”,从“信息孤岛”到“数据通衢”,上饶市人大以监督之力推动养老保障改革破冰前行。一条体现地方特色、回应群众期盼的养老保障之路,正越走越宽广。在这条路上,人大监督是“探照灯”,照亮制度短板;政府执行是“施工队”,筑牢民生根基;群众笑脸是“验收单”,检验改革成效。未来,上饶市人大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让养老保障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城乡居民的“夕阳红”更美、更暖、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