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以县域为支点,撬动城乡共荣新未来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482

   洛河之畔,步云桥上,晚霞与碧波共舞;产业园区,车间轰鸣,创新与就业同频。在宜阳的暮色里,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正被悄然消融——这里既有先进制造业的“硬核”支撑,也有滨河公园的“诗意栖居”;既有产业工人的忙碌身影,也有返乡青年的创业笑颜。城乡融合,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汩汩流淌的洛河水,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滋养着每一个梦想。

  一、县域:城乡融合的“黄金支点”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的繁华,一头牵着乡村的烟火,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站”。在河南,县域经济占全省GDP的六成以上,承载着半数以上常住人口。宜阳的崛起,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注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聚链成群”,让工业脊梁挺得更直;劳动密集型产业“遍地开花”,让农民“洗脚上田”变身产业工人。当产业与人口在县城汇聚,城乡之间的“断层”被填平,资源要素的“双向奔赴”成为可能。

  从栾川到偃师,从“旅游县城”到“产业强县”,洛阳的县域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县城不仅是城镇化的“主战场”,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当县城的产业承载力提升,乡村的剩余劳动力得以就地就业;当县城的公共服务优化,乡村的居民也能共享城市红利。城乡融合,从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荣的协同进化。

  二、产业:城乡融合的“动力引擎”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在宜阳,航空航天装备产业的“链主”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形成“研发在城区、生产在园区、配套在乡村”的产业格局;在偃师,三轮摩托、制鞋、针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让农民的“钱袋子”与产业链深度绑定。

  产业的魔力,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重构城乡关系。当乡村的劳动力、土地、生态资源与城市的资本、技术、市场对接,城乡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栾川的民宿经济,让深山里的“空心村”变成“网红村”;洛宁的苹果产业,让果农从“卖果子”转向“卖风景”“卖体验”。产业,让城乡从“物理连接”走向“化学融合”,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城市:城乡融合的“品质容器”

  城市是城乡融合的“壳”,壳美才能聚人。在栾川,县城被打造为“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风貌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旅游从业者超10万人,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宜阳,滨河公园、城市书房、社区养老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让县城既有“颜值”又有“温度”,成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的理想家园。

  城市的品质,不仅在于高楼大厦,更在于“以人为本”的温度。当县城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当乡村的居民也能享受“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城乡之间的“心理距离”被拉近。偃师的实践表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领跑全市的背后,是城市对乡村的“反哺”,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红利”。

  四、未来:城乡融合的“共生图景”

  城乡融合,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远征。在洛阳的蓝图中,未来的县域将是“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生命体”:产业园区与生态湿地比邻而居,创业咖啡与田间地头交相辉映,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共生共荣。

  让产业更“绿”: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让城乡融合的底色更“清”。

  让城市更“暖”: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口袋公园”“社区食堂”,让县城成为“有温度的家园”。

  让乡村更“活”: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新业态,让乡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原乡。

  结语

  从洛河之滨到伏牛山脉,从产业园区到田间地头,洛阳的城乡融合实践,正在书写一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奏曲。当县城成为城乡融合的“黄金支点”,当产业成为城乡联动的“动力引擎”,当城市成为城乡共荣的“品质容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人口的集聚,更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化强市跨越的壮阔图景。未来,洛阳将继续以县域为支点,以产业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让城乡融合的“协奏曲”响彻中原大地,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发展的活力与希望。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 招贤纳士 | 共赢共发 | 网站地图
全国城乡统筹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0 tongcho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202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四路188号
垂询电话:010-83886717 服务咨询QQ:2081260083 投稿邮箱:cnplan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