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科技领域持续迸发创新活力,多项前沿科技成果相继涌现,涵盖光电技术、能源科技、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光电技术:季华实验室引领创新浪潮
在光电技术领域,季华实验室于2025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展示了多项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观众的关注。该实验室展出的光学自动检测装备、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新型显示装备及零部件等科技成果,展现了其在光电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
其中,一款可外接物镜与照明后独立使用的显微光学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该系统支持2到20倍的放大倍率,核心采用微镜阵列系统,使得光学系统在Z轴上无需使用电动马达驱动镜头组即可实现快速变焦。结合高速相机,该系统可以在快速变焦的同时进行快速成像,多焦图像的帧率达到1000帧以上,为科研和工业检测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工具。
此外,季华实验室还展示了一款能够测量高频动态墨滴的速度、体积以及飞行角度的设备。该设备已应用于OLED喷印设备喷头检测、光伏喷印设备喷头检测等多领域,通过高速视觉墨滴捕获系统,结合微滴检测算法与喷头检测路径规划算法,将原检测效率提升了30倍,为光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能源科技:格尔木推动新能源创新应用
在能源科技领域,格尔木市近年来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聚焦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见效。其中,鲁能新能源研发的储能系统火灾防控装置取得了3项核心成果,为新能源产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保障。
该装置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能够实时监测储能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火灾风险。一旦发生火灾,装置能够迅速启动灭火程序,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减少损失。这一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生命科学:多项突破性技术引领未来
在生命科学领域,2025年6月同样迎来了多项突破性技术。其中,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备受关注。该技术由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只需向眼部玻璃体腔内打一针,手术全程不过半小时,部分视觉障碍患者就有机会重见光明。
实现这场“魔术”的关键,是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团队找到的一种最新光遗传学工具。去年,这款新药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9位受试者接受眼部药物注射,一段时间后,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感光能力。预计今年内,这款药物将正式走入临床试验阶段,为视觉障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此外,在基因编辑领域,新型基因编辑技术“RNA桥”的问世也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该技术可实现在特定位点对基因组进行插入、倒位或删除等长片段DNA的重排操作,不依赖于DNA断裂和修复机制,而是通过RNA引导的重组酶系统实现高效、精准且可编程的编辑方式。这一技术有望突破当前CRISPR等技术在大规模结构重排方面的瓶颈,为未来大规模基因组重构、合成生物学和精准医学带来全新工具与想象空间。
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石
大科学装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石,在2025年6月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式“高质量燃烧”。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时,坐落于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的核心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也成功发射了第一束光。作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辐射光源之一,HEPS的建成将为众多科研领域提供坚不可摧的支撑力量,推动我国在基础科学和工业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