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滨州市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有力抓手,在户籍制度改革与成本分担机制健全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发展成果铺就了坚实道路,绘就了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画卷。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户籍改革释放城市活力
户籍,曾是横亘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之间的一道无形壁垒。滨州市以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为突破口,坚决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条件和附加限制,统筹推进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这一举措,宛如一把利剑,斩断了束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绳索,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便捷地融入城市。
凡在滨州市内城镇居住或就业的人员,本人及其近亲属均可自主选择落户,这一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了城市的包容与开放。它不仅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居住保障,更让他们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落户政策的落地生效,吸引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繁华的商业街区到新兴的产业园区,处处可见农业转移人口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滨州市积极落实居住证制度,依托千名干部联千企活动,主动深入企业问需问计,开辟企业团体办理绿色通道。这一贴心服务,让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更加便捷高效。2023年,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4万余张,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安居乐业的梦想照进现实。居住证如同一张“城市通行证”,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有了归属感,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健全成本分担机制,保障市民化行稳致远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多个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滨州市通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责任,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格局,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滨州市健全和完善政府补贴工作机制,鼓励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这一政策既提高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养老保障水平,又激发了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农村转移人口劳动关系保护保障力度,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城市就业更加安心。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邹平市里八田村将积分制管理与居民养老保险村集体补助工作有机融合,这一创新举措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通过积分制管理,进一步扩大了集体补助范围,鼓励辖区群众积极缴纳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对企业职工、灵活就业参保人员同样按照积分比例进行集体补助。截至目前,全市93个村居开展了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已为6907名符合补助条件的居民发放补助30.5万元。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展望未来,续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滨州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和成本分担机制健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滨州市应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政策衔接,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落户后能够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宣传和解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对政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市民化进程中来。
在成本分担机制方面,要不断优化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分担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项目的投入,重点解决他们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滨州市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契机,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滨州市一定能够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