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城乡要素梗阻,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437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滨州市以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为重点,在农资流通服务与土地托管模式创新上精准发力,构建起城乡要素互动的桥梁,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构建农资流通新体系,畅通城乡物资“大动脉”

  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保障,其流通效率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本与效益。滨州市致力于打造农资流通服务主渠道,构建起“1 + 6 + N”农资仓配体系,为农资的高效流通搭建起坚实的框架。

  以股权为纽带组建的山东供销农业服务集团滨州公司,成为这一体系的核心引领者。规划布局的1个省级农资仓配基地、6个县域农资集配中心以及N个村级农资服务社,形成了覆盖省、县、村三级的多层次、全方位农资流通网络。其中,总投资6000万元、规划用地50.7亩的农资仓配基地落地滨城区,作为全省5个大型农资仓配基地之一,宛如一颗强劲的“心脏”,为整个农资流通体系提供着有力的支撑,确保农资能够及时、充足地供应到各个需求点。

  在服务模式上,滨州市创新建立“基本功能 + 整合赋能”新模式。除了提供土地托管、农资经营、农产品购销等基本服务外,还积极整合银行保险、快递物流、电商运营等多种服务下沉至镇村网点。这一举措,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便民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目前,全市已打造示范型流通服务网点60个,建成县级集配中心6个、镇级综合服务站4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24个,改造完善县级应急保障中心2个。这些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如同一条条畅通的“毛细血管”,将农资与服务精准输送到每一个角落,真正打通了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土地托管模式,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力”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基,也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滨州市创新推进土地托管新模式,通过实施整镇域托管,整合省、市、县(供销社)、镇(党委政府)、村(支部)五级力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在无棣县佘家镇郭官庄村的试点中,3000亩土地实现了整镇域托管。通过建立“保底收益 + 盈余分红”分配机制,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益,又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土地增值带来的红利。这一模式成效显著,亩均成本可降低100元左右,粮食产量提高15%,村集体年增收50元/亩以上。农民从繁琐的土地耕种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产业,增加了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同时,为解决土地托管过程中的资金难题,滨州市建立完善“供销搭台、银行授信、担保赋能”工作机制,开发“滨州供销贷”“滨担数据贷”等金融产品。全市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累计到位10.4亿元,使用1545万元支持7个农业项目建设。这些金融支持举措,如同及时雨一般,为土地托管项目注入了资金活水,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展望未来,共绘城乡融合新画卷

  滨州市在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农资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让农业生产物资供应更加顺畅;土地托管模式的创新,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城乡要素流动梗阻的打通并非一蹴而就,未来仍需持续发力。

  在农资流通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农资供需的精准对接,提高流通效率。同时,要注重农资质量的监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在土地托管模式创新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分配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和村集体受益。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土地托管的质量和效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滨州市将以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为契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滨州市必将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 招贤纳士 | 共赢共发 | 网站地图
全国城乡统筹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0 tongchou.org All Rights Reserved
ICP经营许可证号:京ICP备120202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四路188号
垂询电话:010-83886717 服务咨询QQ:2081260083 投稿邮箱:cnplan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