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宏大乐章中,城乡协同发展犹如激昂的旋律,奏响着共同富裕的奋进强音。永昌县,正以联村带镇的创新模式,催生出共富“新生态”,让城乡在共舞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绘就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壮丽画卷。
车间奏响“共富曲”:家门口就业,幸福触手可及
走进红山窑镇马家坪村的“共富车间”,缝纫机的哒哒声交织成一曲欢快的劳动乐章。十几个农村妇女正专注而熟练地将布料压进缝纫机针脚下,有条不紊地完成吨包袋的缝边工序。50岁的村民刘存年停下手中的活计,满心欢喜地看着手机上的工资短信,感慨道:“现在每月能拿6000多块,家门口就业确实很满意!”曾经,她或许还在为外出打工的奔波与家庭的难以兼顾而烦恼;如今,“共富车间”让她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生活也越过越有奔头。
这一喜人景象的背后,是“龙头引领”战略的有力推动。29家链主企业、120家龙头企业与全县112个行政村结对帮扶,每年整合1.3亿元资金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构建起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这种模式,群众变股东,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农民变工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2024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9.2万元、增长41%,18个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以上。这些数据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单,更是农民生活日益美好的生动写照。
非遗赋能“乡村兴”:文化传承,绽放时代光彩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文化则是乡村的灵魂。在永昌,非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永昌宝卷、永昌贤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旅融合成为了传承非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2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的崛起,让永昌的夏日乡村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村落中,感受传统建筑的韵味;可以参与民俗节庆活动,体验浓郁的乡土风情;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领略舌尖上的乡村魅力。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感受永昌的传统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全域旅游“开新局”:多元业态,激活增收引擎
近年来,永昌县依托3个3A级景区和7条入选省级精品线路的旅游带,精心构建起了全域旅游新格局。这一格局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将永昌的各个景点、乡村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数据显示,当地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达50%,文旅产业正逐步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柱。从民俗节庆的热闹非凡到生态观光的清新宜人,从非遗体验的沉浸式感受到农家美食的独特风味,多元业态的蓬勃发展让永昌的旅游市场充满了活力与吸引力。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诗与远方”的美好,而当地群众也通过参与旅游服务、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永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振兴之路,为城乡共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联村带镇的生动实践中,永昌县的城乡共舞正演绎得愈发精彩。产业兴带动了农民富,农民富促进了农村美,农村美又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形成了良性循环。展望未来,永昌将继续深化联村带镇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让城乡共富的“新生态”更加繁荣昌盛,让城乡共舞的乐章更加激昂嘹亮,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