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多样包容是推动其稳健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创新,则是打破传统桎梏、激发多元活力、促进多样包容的核心驱动力。我们需主动突破“千篇一律”的路径依赖,以创新思维为引领,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立足实际,找准创新“小切口”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深入剖析本地城乡发展的现状、优势与短板,不盲目跟风、不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而是精准定位,从细微处入手,找准创新的“小切口”。
以巾帼力量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为例,我们探索实施了“1 + 7 + N”的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本地妇女资源、乡村特色以及城乡发展需求的细致调研和深入思考。通过找准这个创新的切入点,我们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有的放矢,真正发挥作用。
多元协同,构建创新“大格局”
在找准创新方向后,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格局至关重要。在“1 + 7 + N”模式中,县妇联充分发挥统筹主体的作用,如同一位高瞻远瞩的指挥家,整合政策、阵地、人才等各类资源,为整个创新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县妇联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将乡村的文化、产业、生态等优势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独特的乡村魅力。
7个乡镇妇联则如同扎根基层的“神经末梢”,它们与村社妇联组织紧密联动,深入排摸了解当地妇女的发展需求。这些基层妇联组织就像敏锐的触角,能够及时感知妇女群体的所思所想所盼,为创新举措的精准实施提供第一手资料。通过与妇女群众的密切沟通,乡镇妇联能够更好地引导妇女参与到城乡融合发展中来,发挥她们的积极作用。
N个三新领域妇联涵盖了创业就业、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它们是创新实践中的新生力量。这些三新领域妇联运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有效链接乡村特色和发展需求。例如,在创业就业领域,三新领域妇联可以搭建平台,引导妇女参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将乡村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市场;在志愿服务领域,可以组织妇女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等公益活动,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融合;在文化传承领域,能够挖掘和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城乡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成果丰硕,彰显创新“大成效”
在“1 + 7 + N”模式的推动下,创新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县妇联已推出“东海渔嫂”直播共富、百名返乡女性创就业、和美庭院建设等“百千万”妇女奔富计划12项。这些计划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为妇女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东海渔嫂”直播共富计划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渔村的特色海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市场。渔嫂们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提升了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市场意识。百名返乡女性创就业计划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女性回到乡村,投身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事业。她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美庭院建设计划则聚焦于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引导妇女参与庭院美化、绿化等工作,打造了一批批美丽宜居的乡村庭院,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这些计划的实施覆盖了全县妇女群众15000余人,让广大妇女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受益。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创新实践,我们看到了多样包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景象,不同群体、不同领域在创新中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征程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继续以创“新”之笔,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更多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创新模式。通过多元协同、成果共享,促进城乡之间的多样包容与共同发展,让城乡融合发展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创新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