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经济视角审视,县城既是区域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也是公共服务和要素集聚的平台。有关研究强调,县域发展要因地制宜,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壮大特色集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县城在区域协同中的功能定位。
例如,部分地区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布局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再叠加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使县域在区域分工中实现从“配套基地”向“创新节点”升级。
县城还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有关城镇化政策提出,以县城为枢纽、小城镇为节点,构建县域经济和城镇体系,带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和创业。
在这一格局中,县城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物流枢纽、综合商贸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既承接来自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消费外溢,也向周边乡镇和村庄输出技术、资金和服务,实现区域内部的良性互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软联通”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更加均衡。
展望未来,县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将更加凸显。区域发展策略将更加注重县域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通过交通走廊、产业链条、创新网络等多种方式,增强县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对地方而言,关键在于找准县城在区域产业布局和要素流动中的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和营商环境,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创”的综合平台;对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则可在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下识别县城中的新兴产业机会和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参与构建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网络。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