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数字金融正在改变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去,农户办理贷款要跑镇里、进县城,如今通过手机银行、涉农信贷APP就能远程申请;过去,合作社与上下游企业对接渠道有限,如今依托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就能实现“订单+融资”的精准匹配。移动支付、线上信贷、远程理财等新业态加快向乡村延伸,农村金融服务的触达半径不断放大,金融可得性显著提升。
但数字金融下沉也带来了新课题。电子合同、远程身份核验、线上风控模型等技术工具大量应用,一旦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则,就可能在基层引发新的风险叠加。为此,监管部门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电子合同的效力认定、个人信息采集和使用、远程放款的责任边界等作出更清晰的界定;对“校园贷”“套路贷”等打着互联网旗号侵入农村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对过度营销、过度授信行为明确红线。通过法治“高压线”和技术“防火墙”同步发力,力求让数字金融在乡村“落得下、站得稳、不添乱”。
未来,数字金融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将更加紧密融合。一方面,可以围绕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构建“生产数据+信用记录+金融服务”的数字档案,通过对订单履约、生产投入、收获产量的长期跟踪,形成可量化、可验证的信用资产,降低授信门槛和风险定价;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综合服务站、金融服务点和村级信息员,强化对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群体的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防止“不会用、不敢用、用不好”。只有让农民在看得懂、算得清、用得安心的前提下拥抱数字金融,才能真正把技术红利转化为农村发展的持久动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247号